高點法律網
大法官解釋 釋字第766號
公佈日期:2018/07/13
 
解釋爭點
100年6月29日修正公布之國民年金法第18條之1規定,遺屬年金自提出申請且符合條件之當月起按月給付部分,是否有違憲法第15條保障財產權及生存權之意旨?
 
 
[3] 97年10月1日國民年金法施行時,已年滿65歲之國民,即民國32年10月1日(含當日)以前出生之國民,在國內設有戶籍,且最近3年內每年居住超過183日,而無不得請領之情形者,得請領老年基本保證年金,自申請當月起按月發給3,628元(97年10月至100年12月為3,000元,101年1月至104年12月為3,500元,105年1月起為3,628元)至死亡當月為止。老年基本保證年金請領人,不適用國民年金法有關身心障礙年金給付、身心障礙基本保證年金、喪葬給付及遺屬年金給付之相關規定。參照: https://www.bli.gov.tw/sub.aspx?a=v30KmZGrBvo%3d
(最後瀏覽日期:107年7月13日)
[4] 有關現行遺屬年金之請領條件及其與其他年金僅得擇一請領之實務,參照: https://www.bli.gov.tw/sub.aspx?a=ZYkbGbY5NCw%3d
(最後瀏覽日期:107年7月13日)
[5] 依德國社會保險法規定之遺屬年金請求權(Anspruch auf Hinterbliebenrente),係由被衍生請求權(abgeleitete Ansprüche)(遺屬年金或遺屬補償)而確保請求權歸屬於遺屬。此亦可被歸屬於公務人員法或類似公務人員法之預護體系。(參照Peters, in: Kasseler Kommentar Sozialversicherungsrecht, 99. EL Mai 2018-beck-online, SGB V §6 Rn.55.)
[6] 日本憲法第25條規定:「全體國民均享有維持健康而文化的最低限度生活的權利。(第1項)國家必須在一切生活方面,為提高與增進社會福利、社會保障以及公共衛生而努力。(第2項)」
[7] 在德國社會法傳統三分說,即區分Versorgung, Fürsorge與Sozialversichesung。之後受到Hans F. Zacher教授影響,改採新三分說,之後有學者提出四分說(參照Schulin/Igl 2002, Rz 73ff.)等見解,即區分soziale Vorsorge(社會預護)(例如Sozialversicherung,社會保險),soziale Entschädigung(社會補償),soziale Förderung(社會促進)(例如兒童津貼、教育津貼、住宅津貼等)及soziale Hilfe(社會救助或扶助)。(參照:https://www.kindergartenpaedagogik.de/381.html
(最後瀏覽日期:107年7月13日))
[8] 參照Papier, in: Mauz/Dürig, Grundgesetz-Kommentar, 82. EL Januar 2018-beck-online, Art. 14 GG Rn. 129, 137.
[9] 參照BVerfGE 53, 257-Versorgungsausgleich I; 69, 272-Krankenversicherung der Rentner等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判決。
[10] 社會平衡原則:在風險分攤之外,社會保險尚承擔其他社會政策目的。社會保險的保費與個人風險程度無關,而是依其經濟能力計算,保費與保險給付之間不具個別對價性,而是具有社會重分配的效果,使經濟弱勢者亦能透過風險分攤方式確保其經濟安全。扶助原理與福利原理之財源,均採公費負擔方式。參照孫迺翊,憲法解釋與社會保險制度之建構――以社會保險「相互性」關係為中心,臺大法學論叢,第35卷第6期,2006年11月,頁259。
[11] 參照Peter Badura, Staatsrecht, 6.Aufl., München: Beck, 2015, C84; BverfGE 97, 271(283ff.).
[12] 茲將遺屬年金,譯為遺屬補償,係因德語之Versorgung(照護或給養;如從其含義而言,係指社會補償),與Vorsorge(預護)不同,後者係為未來之需,繳納保險費,以預防風險(Risiken, 例如疾病、年老或意外傷害等)為目的,屬於社會保險範疇。在社會安全規範用語上,Versorgung係非如社會保險具有對價性,屬於傳統用語,於現代用語,係稱因特別犧牲而給與之社會補償(Entschädigung)。前兩者與Fürsorge(扶助或救助)三者,成為德國社會安全之三項支柱,有稱社會給付之三種重要支柱。因此,茲將“Hinterbliebenenversorgung”,譯為遺屬補償,與社會保險中年金保險(Rentenversicherung)之用語有所區別,以補償稱之,係使用現代用語,特此說明。
此外,有稱為社會保障者,可供比較參考。其較傾向於日本制度之用語(參照日本社會保障法學會編,講座社會保障法第1卷,21世紀の社會保障法,2002年7月30日初版2刷;菊池馨實,社會保障の法理念,東京:有斐閣,2004年10月20日初版3刷等)。
我國學說上有從社會保障法之構成原理,認其體系可大別之為社會救助法、社會保險法、社會福利法與社會津貼法等四大領域,並分別從扶助原理、保險原理及福利原理作為其構成原理。與本案有關之保險原理,係屬事前之預防措施,其財源主要依賴保險費收入,亦即以保險費之分擔為前提。扶助原理與福利原理之財源,均採公費負擔方式。參照蔡茂寅,社會健康保險法制之研究,台北:元照,2017年3月初版1刷,頁218-220。以上可見,如屬社會保險,原則上需分擔一定之保險費。
[13] 參照BVerfGE 97, 271(284)-Hinterbliebenenrente II; Sodan, Grundgesetz, 3.Aufl., München:Beck, 2015, Art. 14 Rn. 15.
[14] 德國社會保險給付之財產權保障範圍,因自己給付與生存保障目的之要件,受到限制。例如聯邦社會法庭就刪除被保險人與遺屬死亡之喪葬津貼,認非基於自己給付所形成,且目的僅屬減輕經濟負擔,並非以被保險人生存保障為目的;2011年間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就中央與地方機關福利營造物準則刪除遺屬因被保險人死亡請領之喪葬津貼規定,均認未侵害財產權。參照邵惠玲,社會變遷下年金財產權保障――台德社會保險法制之司法審查比較分析,收錄於:社會基本權之法制實踐與司法審查,台北:元照出版,2016年1月,頁139-140。
[15] 採取遺屬年金非屬基本法保障財產權見解者,例如Badura, a.a.O., C 84; Sodan, a.a.O, Art.14 Rn.15; Epping, Grundrechte, 5.Aufl., Berlin, Heidelberg:Springer, 2012, Rn.452; BVerfGE 97, 271-Hinterbliebenenrente II.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填單諮詢
最新活動
司律一二試總複習
預購+法研生享優惠
司法特考總複習
考前100天掌握考點
司法四等狂作題班
練題衝刺、有效提分
司法官專攻班
高質高效、高錄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