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點法律網
大法官解釋 釋字第670號
公佈日期:2010/01/29
 
解釋爭點
冤賠法第2條第3款因故意或重大過失受押不賠償違憲?
 
 
至於上述之三有關德國對自招犯罪嫌疑者亦不予刑事補償之論點,本席首須強調,德國法之規定實則與我國冤賠法第二條第三項有關故意過失行為導致羈押之立法例不同,德國1971年之刑事補償法第五條第二項規定:嫌疑人因故意或重大過失而招來刑事追訴者(Strafverfolgungsmassnahme)不予補償。亦即單就文字用語相較,德國規定較諸我國規定不予賠償之範圍更大,然而我國實務見解卻將不予賠償的範圍擴張至與德國法之「招致刑事追訴」用語大致相當的地步。
事實上,德國上述規定與前述奧地利遭歐洲人權法院指為違反無罪推定原則的規定是類似的,因此如果繼續依字面意義,對凡是自我惹起追訴者均不予補償,能否通過歐洲人權法院的檢視,顯有可疑。人權意識已然抬頭前進的步履,我們不能掩面不顧,正如德國專研刑事補償法的Dieter Meyer指出:是否給與刑事補償以及賠償範圍為何,沒有絕對的標準,而是依附於時代精神(Zeitgeist)與人們所認同的憲法原則。在光譜的一端係以被告殘存的犯罪嫌疑程度來決定賠償與否,另一端則以被告有無違反刑事訴訟程序中的義務決之。而在上述的兩種模式中,德國1898/1904年之舊刑事補償法主要採取前一模式,現今受到歐洲人權公約第六條第二項無罪推定原則的影響,現行法原則上則傾向後一模式[32]。德國從追究殘存嫌疑走向受無罪推定支配的動態制度發展軌跡,以及藉此展現的時代精神,箇中啟示,或較諸其靜態之立法例,更值參考。
三、代結語:關於補償範圍之建議
刑事補償之範圍,無論採特別犧牲或危險責任說,理想均是以填補受害人全部損失為範圍。倘若法制囿於現實未能一步到位,立法上至少應從受害時間長短及原因,細膩地區別受害情狀之類型,並對最嚴重的受害類型給予全額補償,以求周妥。例如因公務員之不法行為所致之冤獄、違法羈押,或雖合法但羈押長達數年,均為最嚴重之受害情形,國家之補償即不得定額,而應對受害人非財產上及財產上所受損害與所受利益,全部予以賠償,包括慰撫金、為訴訟防禦所支付之律師費用等應訴支出、受害人因受冤獄或羈押所致失業之損失、重獲自由後一般平均失業日數內本應獲取之所得等[33]。至於受害程度略輕於前述之類型,容或對補償金額制定限額,但法定限額之估計仍應與日常消費水準相應,且隨羈押時間拉長,補償基數應當越高,蓋受羈押時間愈長,受害人回復正常生活的可能性愈低,其受害程度乃成等比增加。就此立法機關縱有形成自由,惟仍不能恣意脫離事實上之物質基礎及受害人之受害情形,使補償流於象徵意義。
再者,有關受害人名譽上之回復,現行冤賠法第二十八條規定原決定機關應將冤賠之主文及決定要旨公告、登載公報及受害人所在地之報紙。其中以登載報紙最富有為受害人之名譽平反並公諸於世之意義,但現行實務似未確實踐行。實則決定機關縱囿於經費難以確實一一刊載報紙,在最低限度內,對於嚴重的受害類型應當完全符合上述刊載報紙之規定,以求盡可能回復受害人之名譽。
冤賠以金錢賠償受害人,但終究賠償不了其逝去的青春、自由、名譽、恐懼與怨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金錢賠償永遠只是不得已的辦法,但實務範圍甚大的補償排除事由,往往使受害人連不得已的辦法猶求之不可得。本席懇切呼籲立法機關在爾後修訂冤賠法時,仔細評估冤賠法與刑事訴訟程序指導原則之關聯,並適時核實提高補償額度,莫使幾難跨越的補償門檻與過於微薄的補償金,再度挫辱受害人尋求平反的努力。
【註腳】
[1]冤獄賠償法性質上同時包含補償與賠償在內,因此本文為行文順暢並配合冤獄賠償法較為廣義的用語,除非特別指明,否則亦不刻意區分補償或賠償,無論使用「冤獄賠償」或「刑事補償」均廣義地同時包含損失補償與損害賠償的制度在內。
[2]以特別犧牲理論說明刑事補償的法律性質,乃德國一向通說,vgl. statt vieler Dieter Meyer, Kommentar zum Gesetz über die Entschädigung für Strafverfolgungsmassnahmen(StrEG), 7. Aufl., 2008, Einleitung; Hartmut Maurer, Allgemeines Verwaltungsrecht, 17. Aufl. 2009, §28 Rdn.5 但特別犧牲理論並非德國法所專有之概念,日本、奧地利亦採之,甚至美國法學說上早至1912年Edwin Borchard即提出以將冤獄類比於徵收之討論。See Edwin Borchard, European Systems of State Indemnity for Errors of Criminal Justice, 3 J. AM. INST. CRIM. L. & CRIMINOLOGY 684, 695 (May 1912 - March 1913). 有關較近的討論See, e.g. Christine L. Zaremski, The Compensation of Erroneously Convicted Individuals in Pennsylvania, 43 Duq. L. Rev 429, 432 n.15(2005); Joseph H. King, Jr., Comment, Compensation of Persons Erroneously Confined by the State, 118 U. PA. L. REV. 1091, 1092 (1969-1970).
[3]Vgl. Dieter Meyer, a.a.O., Einleitung, Rn.8ff.; Hartmut Maurer, a.a.O., §28 Rn.1ff.;Bryde, in :von Munch/Kunig, GGK I, 5.Aufl. 2000, Art.14. Rn.108中文文獻介紹參李建良,損失補償,翁岳生編,行政法(下冊),3版,頁645,頁647,2006。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填單諮詢
最新活動
司律一二試總複習
預購+法研生享優惠
司法特考總複習
考前100天掌握考點
司法四等狂作題班
練題衝刺、有效提分
司法官專攻班
高質高效、高錄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