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點法律網

【推薦書籍】看看李淑明老師著作

【推薦課程】行動版、數位課程

篇名
58.借名登記 vs. 讓與擔保 (7)
作者 李淑明
內文

(一)比較&結論

從以上的分析可知,

1.誠如最高法院所言,「讓與擔保」和「借名登記」,真的沒辦法併存!

前者是有意使登記名義人有條件地終局取得標的物所有權,至少,登記名義人最終取得標的物所有權,不算是違反當事人之真意。
但後者則是完全沒有這個意思。

單就此而言,這兩種契約型態,相差甚遠。
所以,本案地院及高院認定甲、乙間之協議像個「火鍋」一樣,裏頭放了無數的「料」,將「讓與擔保」、「借名登記」還有「委任」,統統混進去了,這樣的看法,實有再商榷之必要。

2. 其次,甲、乙間的安排究竟是「讓與擔保」還是「借名登記」?只能從解釋當事人之真意而為認定,而重點應擺在~甲有無將A房地所有權移轉予乙,以及乙有無以A房地所有權抵償其債權的「真意」。
可是,什麼是「真意」?可能連當事人自個兒都說不清楚。
於是,在訴訟程序上,一談到「當事人真意」,大多只能從「間接事實」來推論。

3. 如果您同意前面的分析,那麼,這兒有個值得深思及探究的間接事實:甲究竟有無「委任」乙,以乙之名義、以A房地為抵押物,向銀行借款呢?

Again!甲有無「委任」乙之真意,如果沒有任何證人在場聽到甲乙的對話、也沒有任何書面文件,同樣很難證明。
這時候,該筆840萬元的第一順位最高限額抵押借款,實際上的還款人究竟是誰?或可成為一個間接事實,用以釐清甲、乙間之真意為何。

4.  還記得乙的答辯嗎?
乙主張:甲、乙間的協議,沒有這麼複雜,就是個買賣契約,至多附上「買回」條款而已。
最高法院判決裏,沒有就此加以論述,而地院及高院最後的認定結果,也沒有提到買賣。
究竟是因為乙無法證明買賣契約之存在?還是……?無從得知。

不知各位看到這個答辯,可曾有個念頭:不無可能!
甲、乙間的安排,真的很有可能是:甲出賣A房地予乙,並且以乙對甲所負之價金債務與甲對乙之借款債務,兩相抵銷。
雖然A房地之價值超出乙的債權額117萬元甚多,但別忘了,A房地尚有600多萬元的抵押債務未清償。扣除該筆600多萬元之後,再扣掉甲對乙的欠款117萬元,剩下的則借給甲、乙的配偶使用。
如此一來,帳不就平了嗎?

本案後來的發展,有許多細節實與「買賣」不謀而合,包括:乙將A房地設定抵押予銀行,既然甲已經將A房地出賣並移轉予乙,乙是所有權人,愛怎麼處置、就怎麼處置。這一切都與甲無關。

5. 最後來個插曲:於本案事實,乙就A房地還另外設定了第二順位抵押權,並且這個第二順位抵押權是不是在甲、乙之協議範圍內,兩造有爭執。
不管是不是在協議範圍內,從本則判決事實來看,很顯然的,乙於設定第二順位抵押權時,沒有知會甲一聲。

那麼,即便法院判決甲勝訴,亦即乙應將A房地所有權返還予甲,基於抵押權的追及性,甲因而成了物上保證人。

如果甲沒有把握A房地的價值超過第一、二順位抵押權的總和(超過1,600萬元),還有,甲也不知道乙是否有足夠的財產可以賠償因設定第二順位抵押權對甲造成的損害,那麼,我真心建議:還是將當初的協議解為「買賣」或「讓與擔保」,就把A房地給了乙,甲的損失反倒比較小。

各位可同意我的看法?(全文完)

關鍵詞 讓與擔保、借名登記、登記名義人、所有權
刊名 聽聽明台大說法
出版單位 高點法律網
該期刊-上一篇 57.借名登記 vs. 讓與擔保 (6)
該期刊-下一篇 59.同時履行抗辯之類推適用 (1)
 
填單諮詢
最新活動
司律大師級高分課
最聰明的學習選擇
案例演習雲端函授
名師親自領軍 指導點評
司律年度熱銷正規課
最高規格、品質最穩定
案例演習讀書會
助教手把手 輔導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