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點法律網
篇名
6.發展性理論之概說
中文摘要

壹、歷屆考情

一、「生涯犯罪者」是指在過去一段長期間裡,經常從事違法活動的慢性(或稱長期、慣性)犯罪人;請敘明此一研究議題的重要發現為何?並列舉以此研究結果為基礎的犯罪控制對策及其潛在問題。(94監獄官)

二、習慣犯(chronic offender)或稱為慢性犯罪者之概念與美國賓州大學渥夫岡(Wolfgang)及其研究夥伴之「同年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有很大的關係。試問:渥夫岡及其研究夥伴對費城同年少年偏差行為的研究結論為何?「發展性犯罪理論」與「犯罪傾向(特質)理論」如何解讀習慣犯之形成原因?上述兩種理論又如何來論述習慣犯之控制與預防?(99警察三等)

三、犯罪學理論之發展自古典學派(the Classical School)之Beccaria, Bentham始,至實證學派(the Positive School)之Lombroso繼起,進而至巨型理論整合之21世紀,其成效斐然。試問:當今巨型理論整合之「環境犯罪學」(environmental criminology)與「發展犯罪學」(developmental criminology)之基礎理論有那些?請分項敘述之。(101監獄官)

四、為了解釋犯罪的中止與持續, 1990 年代以後產生了兩種不同的理論觀點:生命歷程理論與潛在特質理論。試問:此兩種觀點各如何解釋犯罪的中止與持續?此兩種觀點有何相同及不同之處?(101警察官)

貳、犯罪學基本理論學派(註1)

古典/理性選擇觀點
Classical/Choice Perspective
情境的影響(Situational forces)
犯罪是一種自由意志與個人選擇的結果。而刑罰可以嚇阻犯罪之發生。
生物/心理觀點
Biological/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內因性的影響(Internal forces)
犯罪是生化的、神經系統的、基因的、人格特質的、智力的或心理特質異常的結果。
社會結構觀點
Structural Perspective
區位性的影響(Ecological forces)
犯罪率是鄰坊環境、文化力量與規範衝突的結果。
社會過程觀點
Process Perspective
社會化的影響(Socialization forces)
犯罪是一個人教養、學習與控制的結果。而同儕、父母以及師長會影響其行為。
社會衝突觀點
Conflict Perspective
經濟與政治的影響(Economic and political forces)
犯罪是在有限的資源與權力下競爭的結果。階級衝突製造了犯罪。
發展性觀點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多因性的影響(Multiple forces)
生化的、社會-心理的、經濟的,以及政治的作用,可能整合而產生犯罪。

貳、解題技巧

一、發展性理論是當代犯罪學執牛耳者,無論研究所入學考試、警察特考、觀護人考試抑或監獄官或監所員犯罪學考試,均儼然成為必考命題焦點。

二、該理論的出題方式主要有2大類:

(一)巨觀型考題:即測試考生對發展性理論的源起、研究背景、主要觀點及對理論主張差異的瞭解程度,例如:94監獄官(考衝動性與犯罪的關係)、99警察官(一般化犯罪理論與逐級年齡非正式社會控制理論之比較)、101警察官(生命歷程理論與潛在特質理論之比較)、101監獄官(發展犯罪學之基礎理論)等犯罪學考題,就出現過此類考題。

(二)微觀型考題:主要是針對發展性理論的各個支派理論的理論內涵或名詞解釋來命題,例如:92監所員(一般化犯罪理論的犯罪特徵和發生要件)、92薦任升等(犯罪及犯罪性之特徵)、93警察官(問題行為症候群與犯罪及偏差行為之關係)、93郵政升(犯罪與犯罪性之主要特徵)、94監獄官(衝動性人格之特徵、形成因素與防治之道)、96監所員(犯罪及犯罪性的區分以及與年齡的關聯性)97檢事官(抑制理論內在控制與外在控制其與一般性犯罪理論的低度自我控制之差異)、97原住民(同生群少年偏差行為研究之發現與對刑罰發展趨勢之影響)以及99警察官(發展性理論與犯罪傾向理論如何解讀習慣犯之形成;一般化犯罪理論與年齡逐級理論之相同與相異處)的犯罪學考題,均屬之。

以上在在顯示發展性理論是目前犯罪學主流,例如單99年警察官犯罪學竟然考出2題,故請考生務須詳細研讀、掌握考情,贏取高分。相關答題參考,可參閱《陳逸飛犯罪學(概要)》,第九章內容。

參、發展性理論概說之考點

一、發展性理論的形成背景

(一)重視犯罪生涯:從上表美國犯罪學家Siegel對犯罪學的學派分類中,發展性理論(Developmental Theories)為其中重要支派。考究此學派之形成,主要是因為學者逐漸重視犯罪生涯(Criminal Career)的發展與形成歷程(progression),並累計許多研究成果,進而逐漸開拓出所謂發展性理論,成為當代犯罪學重要之一環。

(二)強調多元因素:該理論主張犯罪之開始(On Set)與持續 (Continuation)並非基於單一因素,而強調用許多的發展因素(developmental factors)的相關聯性來解釋複雜的人類行為。這些因素包括個人因素、社會因素、社會化因素、認知因素及情境因素,都可能影響行為人犯罪的肇始、歷程或持續成為嚴重的常習犯。此派學者除想瞭解人們「如何進入」犯罪生活型態,並想進一步探討,為什麼犯罪後他們「能夠改變」其犯罪行為型態。

二、發展性理論解釋犯罪或偏差行為成因的優勢

(一)重視犯罪生涯的優勢:由於近年犯罪研究統計技術的更新與行 為科學研究的興盛,學者遂將焦點轉移到重視犯罪人犯罪生涯發展與形成常習犯的歷程研究,發展性理論即具有生涯探討的優勢。

(二)研究方法上的優勢:時間發展理論採用縱貫型研究 (Longitudinal Studies)。此研究方法係對同一樣本族群,在既定的時間序列上觀察、記錄、統計或分析其在不同時間點的變化,以瞭解與犯罪重要的相關因素,故具有當代犯罪學研究方法上的優勢。

(三)強調多元因素的優勢:該派理論主張犯罪之開始(On Set)與 持續(Continuation)非基於單一因素,強調用許多發展因素(developmental factors)來解釋複雜人類行為,這些因素包括個人、社會、社會化、認知及情境等因素,故其解釋具有符合犯罪原因多元因素特徵的優勢。

配合刑事政策的優勢:此派學者除想瞭解人們「如何進入」犯罪生活型態,並進一步探討為什麼犯罪後他們「能夠改變」其犯罪行為型態,故符合當代刑事政策重視犯罪之開始與終止之優勢。

三、兩種理論觀點與主要支派理論

發展性理論約可分為潛伏特質(Latent Trait)及生活週期(Life Course)2大觀點;其基本立論取向及代表理論如下:

(一)潛伏特質理論(Latent Trait):

  1. 認為人出生不久即具有犯罪特質(Latent Traits),隨時間發展而穩定不變。早期學者如艾康(Aichorn)即主張潛伏性偏差行為概念,晚近學者如威爾森(Wilson)、赫史坦因(Herrnstein)及高佛森(Gottfredson)與赫胥(Hirschi)亦主張犯罪者有我行我素與「低度自我控制的特質」。
  2. 此派學者認為此特質具持續性,在個體出生或出生不久即形成,並在日後人生過程呈現穩定而不易改變進而肇致犯罪的特性。
  3. 代表理論或研究:葛魯克夫婦(Gluecks)少年人格特質的研究、渥佛崗(Wolfgang)慢性犯罪人研究、高佛森以及赫胥(Gottfredson & Hirschi)一般性犯罪理論、柯文(Colvin)差別壓迫理論等屬之。

(二)生活週期理論(Life Course):

  1. 影響犯罪之因素包括多重的社會、個人、經濟等因素,且此因素隨人的成長而變化,偏差行為與犯罪行為亦將跟隨著改變。
  2. 該理論主張犯罪性會受到個體的特質和社會經驗所影響,其犯罪生涯發展變幻莫測,有可能惡化亦有可能中止。
  3. 代表理論:宋貝利(Thornberry)的互動性犯罪理論、羅伯(Loeber)的少年犯罪路徑研究、辛普森與勞伯(Sampson & Laub)的逐級年齡非正式社會控制理論等屬之。

四、主要發展性理論的簡介

(一)生活過程理論(Life Course Theories):

  1. 人們經由生活過程、社會與人格特質將經歷改變與影響行為。
  2. 解釋為何有些人在犯罪風險的孩童期卻停止了犯罪。
  3. 定義個人產生犯罪的生活過程之決定性的關鍵時刻。

(二)互動理論(Interactional Theory):

  1. 犯罪人在犯罪生涯裡會經歷生活型態之變化。
  2. 結合了社會學與心理學之理論。
  3. 定義產生犯罪的人際間相互作用及其交互下的結果。

(三)犯罪與偏差的一般理論(General Theory of Crime and Delinquency)

  1. 五種決定性的生活版圖形塑犯罪行為,並受犯罪行為所形塑。
  2. 顯示犯罪與社會生活的其他層面是互動的與發展的。
  3. 測量生活版圖與犯罪兩者的關係。

(四)年齡逐級理論(Age-Graded Theory)

  1. 當人們成熟時,影響其犯罪的傾向會有所改變。在孩童時期,家庭因素具有決定性;在成人時期,婚姻與職業因素具有關鍵性。
  2. 犯罪乃一發展性的過程,而其在生活過程中會轉變發展的方向。
  3. 定義生活過程於產生犯罪的決定性關鍵。分析了社會資本與犯罪之間的連結。

(五)潛在特質理論(Latent Trait Theories):

  1. 主要特質控制了人類行為的發展。
  2. 解釋犯罪的連續性及慢性犯罪人的形成。
  3. 定義主要特質產生犯罪。

(六)犯罪一般性理論(General Theory of Crime)

  1. 犯罪與犯罪性是分離的概念,當人們缺乏自我控制時,就可能會尋求犯罪機會,產生犯罪行為。
  2. 整合選擇理論與社會控制理論,定義犯罪與犯罪性之間的差異。
  3. 測量衝動性、低度自我控制,與犯罪行為之全體的連結。

(七)差別壓迫理論(Differential Coercion Theory):

  1. 單獨暴露在壓迫環境下,可能發展出不健全的社會心理狀態,因此增強了對犯罪行為的誘惑可能性。
  2. 解釋為何壓迫感受作為主要特質可以決定出特定的異常行為。
  3. 測量壓迫的來源。
備註
註1 Larry J. Siegel , Criminology , 9th ed .(Publisher: Wadsworth Publishing, 2006), p.10.
刊名 陳逸飛監所學堂
出版單位 高點法律網
影音
該期刊-上一篇 7.心理分析理論之探討
該期刊-下一篇 5.年齡逐級理論之相關考點
 
填單諮詢
最新活動
攻佔頂校法研捷徑
文章剖析、測驗點評
案例演習雲端函授
名師親自領軍 指導點評
司律年度熱銷正規課
最高規格、品質最穩定
案例演習讀書會
助教手把手 輔導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