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法官解釋 釋字第678號 |
---|
公佈日期:2010/07/02 |
解釋爭點 |
電信法就無線電頻率使用應經許可,違者處刑罰並沒收器材等規定違憲? |
【註腳】 [1]參見林承宇,當「稀有」可能不再「稀有」,重返廣播電波頻譜「稀有性」的規範立論,刊載:傳播與管理研究,第六卷第二期,二OO七年一月,第六十九頁。 [2]BVerfGE 95, 220/237. [3]Zippelius/Würtenberger, Deutsches Staatsrecht, 32. Aufl., 2008, §26, 60, 64. [4]BVerfGE 74, 297;87,181;95, 220, Zippelius/Würtenberger, aaO., §26, 35. [5] Zippelius/Würtenberger, aaO., §26, 47. [6]Frank Fechner, Medienrecht, 2. Aufl., 2001, Rdnr. 604. [7]Herbert Bethge, in: Michael Sachs (Hrgb.), Grundgesetz, Kommentar, 2. Aufl., 1999, Rdnr. 101.zum Art. 5. [8]BVerfGE 31, 314. [9]BverfGE 83, 238/332;87,181/201;Herbert Bethge, aaO., Rdnr. 96. [10]Peter Badura, Staatsrecht, 4. Aufl. 2010, C.69. [11]第二十三條:對於電台之報導,利害關係人認為錯誤,於播送之日起,十五日內要求更正時,電台應於接到要求後七日內,在原節目或原節目同一時間之節目中,加以更正;或將其認為報導並無錯誤之理由,以書面答覆請求人。前項錯誤報導,致利害關係人之權益受有實際損害時,電台及其負責人與有關人員應依法負民事或刑事責任。第二十四條:廣播、電視評論涉及他人或機關、團體,致損害其權益時,被評論者,如要求給予相等之答辯機會,不得拒絕。 [12]這也是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在一九六一年二月二十八日作出的第一個有關電台判決案(德國電視公司判決案),所確定的原則(BVerfGE 12, 205),中文譯文可參見陳清秀譯,關於「廣播電台之判決」,刊載於: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裁判選輯(五),民國八十三年,司法院印行,第一頁以下。 [13]BVerfGE 57, 295;Frank Fechner, aaO., Rdnr. 618. [14]Peter Badura, aaO., C.69. [15]Herbert Bethge, aaO., Rdnr.109.zum Art. 5. [16]其相關議題,包括徵收廣播電視收視費的問題,都是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在日後關於「廣播案」的判決中佔了主要的地位,例如:BVerfGE 73,118;74,297;83,238;87,181;90,60。 [17]Herbert Bethge, aaO., Rdnr. 99. [18]例如我國目前申請民營電台條件極高,依據廣播電視法施行細則第一條之一,全區性廣播電台需要二億元的資本額或捐助財產總額;區域性廣播則需三千萬資本,另電視台則需三億的資本。也因此廣播自由也被認為屬於「資本主義」或是社會上財力雄厚企業方能擁有的自由。 [19]Battis/Gusy, Einführung in das Staatsrecht, 2, Aufl., 1986, Rdnr. 437. [20]預算法第九十四條及電信法第四十八條第五項參照。 [21]國外不少經濟學者及傳播學者,都認為無線電頻譜應視為財產權,例如諾貝爾獎得獎者Ronald H.Coase,主張透過自由市場競爭的拍賣方式來給予執照。如此就使電台完全蒙上商業色彩。 參見林承宇,前揭文,第七十一頁。 [22]這也基於經營電台的私法人,可能具有宗教、政黨或其他政治與文化意識型態者,很難根絕其價值判斷,或是隱藏性價值誘導的言論與意見。 [23]Frank Fechner, aaO., S. 202. [24]Herbert Bethge, aaO., Rdnr. 96. [25]Peter Badura, Gewährleistung der Freiheit des Rundfunks“Funktion”des Rundfunks und “öffentliche Aufgabe”der Rundfunkveranstalter, in: Der Verwaltungsstaat im Wandel, Festschrift für Franz Knöpfle zum 70. Geburtstag, 1996, S.4 [26]正如同美國FCC主席鮑威爾(M.K.Powel)所宣稱:「頻道在今天已不再稀有」,但是頻道不敷每個人使用仍是不爭的事實,永遠有供過於求的問題。參見:林承宇,前揭文,第七十頁。 [27]Peter Badura, Der Verwaltungsstaat im Wandel, S.8.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 |
填單諮詢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