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點法律網
大法官解釋 釋字第656號
公佈日期:2009/04/03
 
解釋爭點
民法第195條第1項後段由法院為回復名譽適當處分合憲?
 
 
[3]典型者即如本件原因案件之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判決,認「強制公開道歉」文義雖位於系爭規定所稱「適當處分」範圍內,「惟『道歉』二字之意涵,包括澄清事實及被告認錯並願意向對方表示歉意二個面向。被告是否認錯,係被告良心之自主決定問題,具人格專屬性,非外力所得強制,亦非他人所得替代。在道德良心層面上,原告固得向被告‥‥‥要求道歉,被告‥‥‥亦應道歉。但在法律義務上,應顧及現代憲法維護人性尊嚴之基本精神。是以,本院認為,原告請求『道歉』已逾越回復名譽適當處分範圍,爰將『道歉』改為『澄清』,逾越澄清之部分,為無理由,應予駁回。」(臺灣臺北地方法院89年度訴字第5548號民事判決參照);但此見解並不為上級法院支持。其他又如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2年度訴字第4312號民事判決,即稱:「被害人請求加害人在報紙之上刊登道歉聲明或其他方式以回復名譽時,應斟酌被害人所受損害是否現尚存在,以及被害人之名譽可否經由道歉聲明等方式予以回復,以為決定。‥‥‥然而,原告名譽權受損,其結果係導致原告在社會上評價遭貶損,縱使‥‥‥對原告表達道歉之意旨,亦難認原告在社會上評價得以回復。其次,參酌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解釋釋字第五七七號所闡述:『憲法第十一條保障人民有積極表意之自由,及消極不表意之自由,其保障之內容包括主觀意見之表達及客觀事實之陳述。‥‥‥』等語,可知‥‥‥原告請求被告‥‥‥表達道歉意思,實已侵犯此等被告消極不表意之自由,原告該部分請求實已逾越保障其名譽權之必要手段及合理程度。本院認為原告請求被告刊登‥‥‥道歉聲明,非屬回復原告名譽之適當處分,不予准許。」同院92年度訴字第3796號民事判決,亦有類似論述得為參照。
[4]茲以「回復名譽」為關鍵字,搜尋本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之民事裁判,可得出近4000筆結果;若再以「登報道歉」為關鍵字,則進一步得出730筆結果。當中法院雖未必每件均准許原告「登報道歉」之請求,但兩者比例換算約5比1,亦即每5件法院「回復名譽」之裁判中,即有1件與「登報道歉」有關,更毋庸論及其他例如於網路、公告欄、其他平面或電子媒體等處之「公開道歉」請求。足見公開道歉於回復名譽事件中,因案件量累積之通案化傾向。
[5]參陳洸岳譯,〈請求刊登道歉啟事事件-道歉啟事與憲法上之良心自由〉,《日本最高法院裁判選譯(第一輯)》,司法院,91年12月,頁123以下。See generally Dai-Kwon Choi, Freedom of Conscience and the Court-Ordered Apology for Defamatory Remarks, 8 Cardozo J. Int’l & Comp. L. 205 (2000). See also generally Ilhyung Lee, The law and Culture of the Apology in Korean Dispute Settlement (with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on Mind), 27 Mich. J. Int’l. L. 1 (2005). 又日本係附隨於個案審查並判定合憲,韓國則以較為接近德國之審查制度而認定違憲,情形與我國均有所差異。參吳佳霖,〈你給我道歉!-論判決公開道歉之合憲性〉,《法學新論》,第2期,97年9月,頁68-71。
[6]對不表意自由已闡述甚詳者,可參本院余雪明大法官釋字第577號解釋之協同意見書。另請參林子儀,〈言論自由導論〉,《台灣憲法之縱剖橫切》,元照,91年12月,頁112。許宗力,〈談言論自由的幾個問題〉,氏著,《法與國家權力(二)》,元照,96年1月,頁198。又美國聯邦最高法院1943年著名之強制宣誓效忠及向國旗致敬為違憲之West Virginia State Board of Education v. Barnette(319 U.S. 624)案中,即稱:「除非認為人權法案僅保障個人表意心中想法,而讓諸公權力強制個人表意心中所無之言論([Unless] Bill of Rights which guards the individual's right to speak his own mind, left it open to public authorities to compel him to utter what is not in his mind.)。」否則不表意自由當然在憲法保障之列,並甚至將之比喻為憲法星圖中的恆星(fixed star in our constitutional constellation),其重要性可見一斑。See id. at 634, 642.
[7]本院釋字第567號解釋理由書已針對「思想自由」釋示,稱:「思想自由保障人民內在精神活動,是人類文明之根源與言論自由之基礎,亦為憲法所欲保障最基本之人性尊嚴,對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之存續,具特殊重要意義,不容國家機關以包括緊急事態之因應在內之任何理由侵犯之,亦不容國家機關以任何方式予以侵害。」
[8]良心自由係源自選擇信仰的自由,至所謂信仰,除宗教以外,尚包括世界觀、主義、倫理道德觀等信念,在宗教、思想、言論等自由個別化而有其特定保護範圍後,良心自由即偏重在善與惡、是與非判斷的倫理道德取向上,而以維護道德上人格(sittliche Personlichkeit)為要旨。參Maunz/Durig, Kommentar zum Grundgesetz, Stand:52. Erg.lief., Munchen Mai 2008, Art.4 III Rdnr.127. 若不承認人民有良心自由,「個人的主體性將成為國家祭壇上的犧牲品」(Der Einzelne hat seine Subjektivitat auf dem Altar des Staates zu opfern)。參H. Scholler, Das Gewissen als Gestalt der Freiheit; Das Gewissen als Sinngestalt und Strukturprinzip im Verfassungsrecht, Heymann Koln, 1962, S.49.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填單諮詢
最新活動
司律大師級高分課
最聰明的學習選擇
案例演習雲端函授
名師親自領軍 指導點評
司律年度熱銷正規課
最高規格、品質最穩定
案例演習讀書會
助教手把手 輔導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