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 |
柔性權力的面貌,鮮時事評析
|
---|---|
作者 | 蘇世岳 |
中文摘要 | 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投票選民或將陷入兩難抉擇。一方面,極可能代表共和黨出征者,是善於操弄民粹情緒,並曾遭眾議院提案彈劾的前總統D. Trump;而現任民主黨籍總統Joe Biden,雖已宣布競選第二任期,但民調卻始終毫無起色。依據設於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的Roper Center,截至本(2023)年七月的追蹤民調顯示,受訪民眾對於J. Biden 執行總統職務的贊同度(approve)僅有40%,不贊同度(disapprove)高達56%。事實上,對於J. Biden的不贊同度高於贊同度的交叉分歧點,可以回溯到2021年8月,在當月J. Biden總統宣布緊急從阿富汗撤軍,從而讓神學士政權重新掌控阿富汗。 J. Biden總統匆忙從阿富汗撤軍,顯示美國霸權在中東地區「政府重建」(state-building) 的嚴重挫敗。美國做為後冷戰時期唯一霸權國家,在2001年九一一跨國恐怖攻擊後,不顧聯合國的反對,執意出兵伊拉克與阿富汗,這種單邊主義的作為,雖依靠強大的軍事武力等剛性權力 (hard power),剷除了當時的海珊政府和神學士政權,但「名不正,言不順」,美式民主在中東蒙塵,「美國信條」(American Creed)不再能凝聚美國人,而世人也喪失對「山巔之城」(city upon a hill)的景仰。美國柔性權力(soft power)不彰,不但在國內使美國政治菁英難孚眾望;連帶地,對外也使得2011年初興於北非的茉莉花革命曇花一現,香港的「雨傘革命」草草以終。 「柔性權力」也可譯為軟實力。這名詞最早由哈佛大學Joseph S. Nye, Jr.教授在1990年於《勢必領導》(Bound to Lead)一書中提及,建立在巴克拉克(Peter Bachrach)和巴拉茲(Morton Baratz)權力的「雙面向觀點」(the two-dimensional view)上,之後Joseph S. Nye, Jr.在2004年寫成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一書,擴充並夯實其理論基礎。Joseph S. Nye, Jr.認為,柔性權力是一種懷柔招安、近悅遠服的能力,使得另一方的行為由可察知,但又無形的好感所決定,彼此間受共通的價值、責任感所吸引,從而讓雙方願意為成就這些價值而共同合作;相對於此,剛性權力則是一種強壓人低頭,或用收買以達到自身所欲目標的能力(Joseph S. Nye, Jr.原著,頁20、35)。柔性權力與剛性權力並非截然劃分,兩者更像是權力光譜上的兩端,彼此有相關但也有差異,Joseph S. Nye, Jr.進一步比較兩者差異如表1-1。 Joseph S. Nye, Jr.認為,柔性權力的來源主要有三(Joseph S. Nye, Jr.原著,頁41):
然而,質疑柔性權力者,則提出柔性權力有以下的限制(Joseph S. Nye, Jr.原著,頁47):
當然,柔性權力不是唯一的權力型態。柔性權力和剛性權力時而相輔相成,時而互相扞格(Joseph S. Nye, Jr.原著,頁62),然而在全球資訊化時代,政治遊戲規則說明了,柔性權力的相對重要性將會增加。一個國家若是擁有多元的訊息管道,將有助於形成議題,其主流文化和想法接近普世標準,其國內外價值觀及政策增加他的可信度,那麼具備這些條件的國家會更具吸引力,並能在此資訊時代獲得更多的柔性權力(Joseph S. Nye, Jr.原著,頁71) 相關考題:101年調查國安三等、105年調特四等、112年高考三等 |
關鍵詞 | 柔性權力、軟實力、權力 |
刊名 | 政治公行好初錫 |
期數 | |
該期刊-上一篇 | 「修昔底德」陷阱下的小國困境,鮮時事評析 |
該期刊-下一篇 | 以哈衝突與正義戰爭理論,鮮時事評析 |
填單諮詢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