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法官解釋 釋字第617號 |
---|
公佈日期:2006/10/26 |
解釋爭點 |
刑法第235條違憲? |
【註腳】 [1]請參見Roth v. U.S., 354 U.S. 476(1957); U.S. v. Reidel, 402 U.S. 351(1971); Koisv. Wisconsin, 408 U.S. 229(1972); Millerv. California, 413 U.S. 15(1973)。Miller案對猥褻言論所提出之定義性標準,則為美國憲法實務目前所依循之原則。 [2]請參見例如ERIC BARENDT, FREEDOM OF SPEECH 362, 365, 369(2 d. ed., 2005)(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請參見美國最高法院Brennan大法官於Paris Adult Theatre I v. Slaton案之不同意見書(413 U.S. 49, 73, Brennan, J., dissenting)之所述。根據Brennan大法官之反省,自1957年Roth案開始,美國最高法院即嘗試採用定義猥褻言論之方法,將之排除於言論自由保障之外,其認為至1973年止,其中經十六年之努力,仍然無法獲得一個明確之定義標準,致如何區分不受保障之猥褻言論與受保障之性言論,致對言論自由之保障有所不足,故其最後即放棄這種以定義方法,排除猥褻言論於言論自由保障之外之方法。有關美國憲法實務就猥褻言論定義之發展之中文介紹與分析,請參見法治斌,〈論出版自由與猥褻出版品之管制〉,載《人權保障與釋憲法制》,1993年9月再版(1985年5月初版),頁74-121。 [4]有關針對言論內容之規制之討論,其詳請參見林子儀,〈言論自由之限制與雙軌理論〉,載《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1999年元照初版第1刷,頁133-196。 [5]該定義或係參考日本最高裁判所與美國最高法院對猥褻言論之定義而來。日本最高裁判所,於1957年(昭和32年)之「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事件之判決中,就猥褻文書之定義,認應符合以下三要件:1.造成性興奮或刺激性慾;2.有害於一般人之性羞恥感;及3.違反善良的性道德觀。 美國最高法院於1957年之Roth v. U.S.(354 U.S. 476(1957))案,Brennan大法官主筆之多數意見,對於猥褻言論則界定為:若一言論「全然欠缺補償性之社會重要性」,且「就整體視之,苟其主旨,基於現行之社區標準,足以刺激一般人之色情興趣」則屬之。此後,有關猥褻言論之界定,在其後的判決中,亦有陸續修正。其發展之中文介紹,請參閱法治斌,前揭註3引文。至1973年之Miller v. California(413 U.S. 15(1973))案,最高法院所宣示之定義標準,即為目前美國憲法實務所依循之標準。該定義標準之內容如下:「The basic guidelines for the trier of factmust be: (a)whether'the average person, applying contemporary community standards' would find that the work, taken as a whole, appeals to the prurient interest;(b)whether the work depicts or describes, in a patently offensive way, sexual conduct specifically defined by the applicablestate law; and(c)whether the work, taken as a whole, lacks serious literary, artistic, political, or scientific value.」美國最高法院也對何者構成patently offensive,於同案判決中作了例示性的說明:「(a)Patently offensiver epresentations or descriptions of ultimate sexualacts, normal or perverted, actual or simulated.(b)Patently offensiver epresentations or descriptions of masturbation, excretory functions, and lewd exhibition of the genitals.」 [6]請參見孫森焱大法官於本院釋字第四O七號解釋之不同意見書之相關評論;同說亦請參見法治斌,〈定義猥褻出版品:一首變調的樂章?〉,載《法治國家與表意自由》,2003年5月,頁255-258。 [7]請參見Joel Feinberg, Pornography and the Criminal Law, 40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LAW REVIEW 567, 593(1979).Feinberg教授於該文所批評者,為美國最高法院於1973年之Miller v. California(413 U.S. 15(1973))案所宣示之猥褻定義標準,就其中第一項要件「訴諸於情慾之挑逗」,與第二項要件「對一般人造成明顯惡劣之冒犯」,如何能併存,所提出之質疑。其情形與本院釋字第四O七號解釋就猥褻出版品所作闡釋之要件間,彼此能否併存之質疑類似。 [8]請參見法治斌,前揭註6引文,頁263。 [9]同上註。 [10]同上註。 [11]請參見許宗力,〈談言論自由的幾個問題〉,載李鴻禧等合著,《台灣憲法之縱剖橫切》,2002年12月,頁266-267。 [12]依據多數意見,系爭法律的具體適用解釋應為:若傳布屬於第一類所謂「硬蕊」之猥褻資訊或物品,即為刑法第二百三十五條第一項所欲處罰之行為。至於傳布第二類非硬蕊之一般猥褻言論或資訊,是否構成上開法律規定處罰之對象,則須視行為人是否同時採取適當的安全隔絕措施而定。 [13]就「可經司法審查加以確認」內涵之探討,請參見例如陳愛娥,〈如何明確適用「法律明確性原則」?-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五四五號解釋〉,載《月旦法學雜誌》,第88期,2002年9月,頁251-252。 [14]關於道德或風化不宜作為刑法規範之保護對象,國內學者之相關論述請參見例如蘇俊雄,《刑法總論I》,1998年3月修正再版(1995年10月初版),頁10-13;林山田,《刑法通論(上)》,2005年9月九版,頁52-53;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上)》,2004年6月二版,頁15-18;林東茂,〈從「強吻案」談刑法上的猥褻概念〉,載《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2期,2003年1月,頁81。 [15]請參見法治斌,前揭註6,頁263。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
填單諮詢
最新活動